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理解和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环境: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2022年11月2日
2022-11-10 13:57:00
  “理解和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环境: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年11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主办的“理解和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环境: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河北省社科院等单位的10余位专家学者或进行专题发言,或围绕“理解和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环境:理论问题”和“理解和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环境:方法论”等议题进行了发言和研讨。
  会议第一部分是专题发言,由世经政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主任赵远良主持。世经政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徐秀军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环境与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体系”的专题发言。徐秀军从当前全球治理的“四大赤字”、国际力量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速格局”、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全球财富不均导致的社会矛盾、全球安全和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国际环境,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进步一边。在分析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体系时,徐秀军围绕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角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要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要立足中国自身实践,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念体系、方法论体系和思维逻辑体系。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靳会新研究员在评论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环境与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体系等议题是学界比较关注的研究内容,国际问题学者在研究中要深刻理解中国当前的战略环境、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与时代特点、认识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内涵、理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重要意义等,要重视和把握国际关系的时代特点与发展趋势,强化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作为期刊工作者,靳会新认为,今后刊物选题要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策划选题和约稿,着力推出一批较高水平的国际问题学术文章和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主题为“理解和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环境:理论问题”,由世经政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欧阳向英研究员主持。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李淑华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比较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徐海燕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陈爱茹副研究员分别作了发言。
  李淑华对俄罗斯学界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俄罗斯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中俄森林生态保护合作研究情况做了介绍。她指出,俄罗斯学界特别关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从思想内涵、认识论、方法论等角度来理解和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李淑华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俄罗斯森林生态环境影响明显,而作为全球领土面积最大、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国,俄罗斯森林生态环境变化又对全球生态产生重大影响。在中俄森林生态保护合作方面,双方还需要在政府与智库交流、人员合作、森林灾害预警、重大问题共识等方面加强配合。
  徐海燕的发言题目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对西方民主的反思与飞跃”,对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西方民主在制度基础、实现形式、目标宗旨的本质差异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徐海燕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民主权利的共建共享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陈爱茹介绍了俄罗斯左翼学界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她指出,当前俄罗斯左翼学者主要从人类文明、民族国家、公民个体三个层面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问题解读21世纪社会主义选择的必要性。陈爱茹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左翼“八类思想体系”的主要代表、基本观点和主张,强调在人类文明延续问题上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合作与公平竞争,推动和平并防止战争,争取实现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世经政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贾中正助理研究员就中国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对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寻得中美博弈契合点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等议题进行了点评,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高质量发展与制度型开放的内容,分享了学习心得。
  第三部分主题为“理解和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环境:方法论”,由世经政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李燕研究员主持。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孙秀文副教授、国家博物馆博士后兼牡丹江师范学院何宛昱副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子飞讲师、河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葛音助理研究员分别作了发言。
  孙秀文的发言题目是“乌克兰危机中的俄欧能源关系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启示”,她从俄乌冲突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后苏联空间国家民众对俄乌冲突的看法、西方对俄制裁效果及其“反噬性”、俄欧能源战手段的多样性、欧洲能源来源多元化的前景、俄欧能源战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启示等方面做了详细解析。
  何宛昱着眼于20世纪30-40年代以陈翰笙先生为代表的社会活动家对中国国际环境的思考,其内容包括陈翰笙先生利用太平洋学会这个平台,加强国际交往,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客观介绍中国局势;与史沫特莱等知名记者保持密切联系,支持西方左翼学者,帮助美英等国学者了解中国国内局势演变;与冀朝鼎等人合作,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抗战决心等情况。何宛昱还介绍了陈翰笙先生在日本侵华、国际局势急剧变化、中国社会情况复杂的条件下,不断在国际社会扩大中国话语权,为中国抗战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所做的努力。
  陈子飞主要围绕新时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对当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度的一些理论认识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教学与研究工作也需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葛音对俄罗斯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俄罗斯粮食安全现状、中俄粮食安全合作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世经政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张誉馨助理研究员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论,认为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都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者要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积极掌握国际社会话语权,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然,这对青年学者来说任重道远,还要不断努力。
  赵远良对研讨会做了总结。他认为,参会者的发言集中反映了中青年学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而进行的积极思考,是对中国社会历史方位、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历史任务的再次深入认识,这些思考和认识都很深刻且富有见地。总体而言,会议发言精彩,讨论交流热烈,大家收获颇丰,本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赵远良还提出,世经政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今后还将围绕学习和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把自己摆进去、把学术研究摆进去,找准研究定位,落实研究选题,从而进一步推动研究室的各项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供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助理研究员张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