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一带一路”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研讨会 2021年11月19日
2021-11-22 23:18:00

  2021年“一带一路”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研讨会

  2021年1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安全与外交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联合举办了2021年“一带一路”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研讨会。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国春、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张志新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张洁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黄永光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肖河副研究员分别主持三节议程,世经政所薛力研究员作总结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20余位国际关系学者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医学专家齐聚一堂,紧紧围绕新冠疫情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大国关系、地区形势和卫生安全议题展开研讨。

  张国春书记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呈现复杂的变化趋势。中美竞争态势不断加强,结构性问题凸显,这对中国周边安全局势造成了显著影响。立足“一带一路”倡议框架,探讨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利于理解大国博弈对周边安全的影响。

  一位与会专家强调,中国外交是毫无疑问的“阳谋”,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美国的态度都是公开的。中国周边外交走的是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针对他国,符合历史潮流。

  一、大国关系走向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安刚研究员分析了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审议的三个阶段及其标志性事件,谈了对两国元首视频会晤后中美关系前景的看法。他认为美对华竞争战略的转型升级和布局持续推进,中美之间虽然存在共识,存在可达致合作的正面清单,但这一清单仍然明显短于可能引发巨大风险的负面清单,通过中方的积极沟通和引导实现中美关系的动态稳定仍将是艰巨任务。两国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真正和长期博弈才刚刚开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勇慧研究员探讨了2021年中俄关系的特点以及中俄美互动。疫情期间,中俄关系在政治、经贸、人文、军事、国际战略协作领域均不断向前发展。中俄关系的发展虽然受到美国因素这一外部因素影响,但主要驱动力仍来自中俄关系本身,如中国支持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是俄“向东看”政策的关键伙伴。中美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俄美表面上将有更多缓和,但由于俄美在北约东扩、后苏联空间的分配、多极化格局等问题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俄美实质缓和可能性不大。俄罗斯作为中美俄三角关系中的主要变量,将在中美之间寻求战略平衡。这会使得俄罗斯在中俄关系上更有底气,更愿意谈条件。她强调,中国需要关注俄精英的战略思考,加深对俄罗斯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吕耀东研究员分析了日本政坛变动后新上任领导人的三项外交政策理念——守护民主基本价值观、坚守日本和平与稳定、构建自由开放的印太,指出了日本外交政策的六个走向——民主价值观放在第一位、人权问题是重点、安倍理念的影响、强化日美同盟、印太构想下的民主同盟机制的构建、中日关系新变化。他指出,日本政府试图实现政经分离,政治上依赖美国,经济上从中国牟利,对这一动向需要加以重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楼春豪副研究员分析了中印安全竞争泛化的现状、原因以及影响。他认为,中印安全竞争在领域层面、地域层面、互动层面、手段层面均呈现泛化趋势。究其根源,主要是中印安全互信的缺失、印度追求地区主导权的主张、印度民族主义的上升外溢、中美博弈加剧以及中印互动深化等因素交织的结果。中印安全竞争的泛化将对中印关系的走向、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在南亚的海外利益及印太通道的维护等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环节的主题发言,参会学者们踊跃提问。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朴键一研究员问及美国产业供应链重组对“一带一路”的影响,“一带一路”对俄罗斯的影响、日本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印度在阿富汗问题中的作用等问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吴兆礼副研究员对中印问题泛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补充。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卢国学副研究员提出了对中国—东盟关系和中国—欧盟关系之间差异的疑惑。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杨丹志博士追问了突厥国家组织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尼泊尔与中印关系等问题。学者们一一作答。

  二、地区热点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樊吉社研究员围绕热点问题AUKUS发表看法。他指出,美英澳三国利用了国际防扩散机制中在海军核动力反应堆方面的漏洞,三国的核潜艇合作带来了核材料、核技术扩散的风险,同时也表明美国在防扩散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对地缘安全利益的考虑超过了对核扩散的关切。对澳大利亚来说,其从经济和安全双轨并重的战略,转向在中美关系中选边站队,一方面减少了本国外交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将为其带来更沉重的防务负担。

  美国研究所李枏研究员透过联盟视角分析了目前朝鲜半岛的复杂局势。美国奉行联盟优先战略,这一思维模式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体现在美国不断加强美韩同盟、美日同盟来应对朝鲜和中国。在美韩同盟中,美国试图修补同盟,促进美韩科技结合,加强美日韩三边互动。但与美国不同,韩国不愿意与中国直接对抗。他认为,朝鲜半岛局势目前处于僵持阶段,受到中美竞争态势加剧和台海局势的影响。朝鲜半岛局势要想出现新局面,可能需要等待新时期半岛内外政治环境发生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部主任赵海博士指出,中美在关系定义上的分歧是困扰中美多年的难题。共存还是共处,接触还是遏制,利益攸关方还是利益竞争者,中美双方各持己见。未来,中国需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来定义美国在中国整体外交战略当中的地位,中美关系也需要有更多的共同定义。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雷博士提出了关于AUKUS对东南亚地区核扩散的影响、中美澳关系、朝鲜问题、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美苏互动对中美关系定义的借鉴经验等问题。杨丹志博士围绕预测大国关系的有效性问题、中美双方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性程度、AUKUS引发的同盟问题、菲律宾和美国的军事合作、朝鲜抗压能力、韩国中间政策等发表了评论。朴键一研究员就朝鲜半岛局势与大国关系的结合研究发表了看法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曹筱阳博士针对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联动提问。与会学者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答复和进一步讨论。

  三、“一带一路”与共建健康丝绸之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将“一带一路”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相结合,点明了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促进了中国国际关系学跨学科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国际关系学中关于中国内外融通发展战略的研究,改进了中国国际关系学中关于国际秩序演化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具有三重效应。其一是国内效应,“一带一路”是对新时代中国开放空间的统筹规划、对中国与世界共赢的顶层设计;其二是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效应,“一带一路”搭建起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提供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方案;其三是国际效应,“一带一路”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推动全球化从新自由主义向发展导向、包容性全球化转型。疫情检验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韧性,中国要坚定共建“一带一路”的自信与自觉,不被美欧搞的高质量、高标准基础设施战略吓倒和带偏,坚信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大机遇。

  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医学科王广发主任医师分析了我国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历史阶段,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特点,从医疗和防控技术层面探讨了新冠疫情的走向和未来的对策,并回答了与会学者的多个问题。

  卢国学副研究员和曹筱阳博士提出关于疫情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中国与东南亚数字经济合作等方面的问题。学者专家做了详细回答。

  薛力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八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可概括为“成效突出,挑战凸显”。他注意到,19日上午,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提出了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应当落实好“五个统筹”与七项重点工作,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这彰显了两个研究所举办这次会议的意义与价值,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仍是世纪工程,周边安全依然是学界应该重点关注的领域。 

  

  (供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科研助理李文博、研究员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