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世界经济与政治》2025年第1期卷首语
对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张宇燕
区域国别学是处于世界大变革时代的中国区域国别学,其价值取向便随之内置于其中: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特别是中国外交业已实现了从“针对大国的外交”向“身为大国的外交”之转化,中国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需求急剧增加。鉴于区域国别学涉及众多研究领域,将其在学科分类中定位于交叉学科门类之下实属自然。
作为一个学科,大致需要满足五个相互关联的必备条件。一是存在一批专业或职业研究者且研究岗位或教学岗位设置较为稳定;二是这些研究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具有起码的共识;三是他们依据共同的研究范式或纲领组成了一个至少是松散的学术共同体;四是存在一套包括学术期刊发表和学术职称晋升的评价机制;五是对其研究成果或所培养的学生有着来自市场、社会或政府的持续需求。就中国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专家学者已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且稳定的队伍和机制化的学术共同体,所培养的学生分布于众多机构与企业。相对而言,五项条件中较弱的一项是在共同研究范式或纲领上的共识。
就人文社科交叉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而言,特定学科的创立大致可以考虑七个要素:一是基本假定或命题,二是定义或概念,三是理论架构,四是所关注问题,五是学科边界,六是检验标准,七是价值理念。区域国别学能否屹立于学科之林,关键要看其在七个要素中是否全部或部分充分突显出自身的独特性。仅就所涉及的学科而言,区域国别学可谓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几乎所有分支,因而断言该学科具备非我莫有的基本假定或命题难免夸大其词。至于说区域国别学拥有一些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概念则自然而然,如“欧盟”以及更强调民族国家特性的“国别”,但要提炼出数量丰富、定义精准的专属概念及概念体系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概念之间建立相关或因果联系,同时以各类基本假定为前提进行逻辑推理,再辅之以检验标准,便是难度更大的理论建构。
最能体现区域国别学独特性的便是其所关注问题和学科边界。诸如“某地区遭遇恐怖主义袭击的可能性”以及“某国总统候选人成功当选的原因”,既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特征,又带有强烈的问题导向色彩。这同时也给出了厘定学科边界的思路,即以问题的跨学科属性和问题的所在地属性而非以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来划定学科边界。这同时还提出了对区域国别学从业者“三位一体”的要求,既要以至少一个国家或区域为主要关注对象,也要以至少一个特定问题领域为主攻方向,还要以至少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支“再+1”为智识基础。对任何一位区域国别研究者来说,同时满足上述三项要求实属不易,这也是笔者特别赞同钱乘旦先生所说“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的主要原因。
区域国别学是处于世界大变革时代的中国区域国别学,其价值取向便随之内置于其中: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