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国际原油市场的形势与对策
2020-06-18 10:36:00

发表于《中国远洋航运》,2020年第6期

当前国际原油市场的形势与对策

王永中

一、当前国际原油市场的形势

       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全球爆发,叠加沙特和俄罗斯石油价格战,对国际石油市场冲击前所未见,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暴跌,其中布伦特原油价格由年初的高点70美元/桶跌至谷底的4月21日的19.3美元/桶,WTI原油价格更是由2020年1月初的63美元/桶跌至4月20日的-37.6美元/桶,创下历史性极端负值。此后,由于中国复工复产步伐迅速加快、欧美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放松和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快速下降,国际原油价格呈现稳定回升,布伦特、WTI原油价格均反弹至30美元/桶的上方。

       新冠肺炎疫情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对国际原油市场施加了显著影响。由于疫情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的经济活动和原油需求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才能得到恢复,在全球油气供应趋于宽松的背景下,这将加大供给过剩的风险。但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对全球油气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后续投资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冲击,一部分独立的石油生产商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这会导致未来的原油产量下降,削弱原油供应能力,若原油需求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总体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原油市场的供给宽松的局面,巩固买方市场态势,不利于OPEC+等产油国的增加出口和财政收入,但有利于原油进口国降低进口成本。

       虽然,疫情对国际原油市场产生了剧烈冲击,但目前尚难以评估其对国际原油格局的方向性影响。在供给过剩的情形下,石油进口国虽会暂时占据主动地方,但随着产油国减产速度的加快,原油供需将会趋于平衡,需求国的优势地位将会削弱。并且,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亚洲需求国之间缺乏必要的政策协调和市场条件,难以在短期内提升国际原油市场话语权。美国页岩油产业虽遭受低油价的沉重打击,但其凭借最大的原油消费国和生产国的地位,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将会提升,而沙特、俄罗斯在国际原油供应领域的地位将会下降。作为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中国需要警惕未来原油供应大幅下降引发价格急剧上涨的风险。同时,国际油价暴跌也会连动导致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价格下跌,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会提高国际社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

       2020年4月份是国际原油市场的至暗时刻,供给严重过剩。体现在:一是产量达历史峰值。4月是减产协议的空窗期。OPEC+上一份减产协议终止于2020年3月底,而OPEC+和产油国的新减产协议从5月份开始生效。受3月6日OPEC+谈判破裂和随后价格战的影响,4月份沙特原油日产量预计将由上年的900万桶升至1100万桶,俄罗斯的日产量将由上年的1100万桶升至1200万桶。由于页岩油厂商对价格下跌的反应存在时滞,美国4月份的原油产量也处于高位。二是需求量可能跌到谷底。旅行禁令、居家隔离和大量工厂关闭,导致全球原油需求急剧萎缩。综合国际能源署等机构的预测,4月份全球原油日需求将下降30%,约3000万桶。三是减产量低于市场预期。OPEC+承诺的日减产量为970万桶,仅相当于第二季度2000万桶过剩量的一半,显然难以缓解供给过剩。而且,投资者不清楚 OPEC+之外的产油国何时减产、减产力度有多大。市场投资者这种阴郁而悲观的情绪导致“黑四月”(Black April)现象的出现,5月WTI期货合约的价格最低点急剧跌至-40美元/桶,且以-37.6美元/桶的历史性负值价格清算。

       目前,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强度好于预期,欧美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放松,OPEC+减产协议的生效,非OPEC国家产量的大幅下降,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失衡和库存严重短缺的状况有所改善,原油价格有所反弹,布伦特和WTI原油价格均升至30美元/桶的上方,但仍远低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的水平。根据这一形势,国际能源署在5月份发布的《石油市场月报》调升了全球原油需求预测。2020年第2季度的原油日需求量将比上月的预测数上调320万桶,但仍比上年下降1990万桶;2020年全年原油日需求量下降量将由上月预测的930万桶减至860万桶。在需求有所恢复的同时,油价暴跌导致全球原油供给出现大幅度下降。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5月份,全球原油日供给量将下降1200万桶,跌至8800万桶,为9年来的新低。在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的原油产量在4月份达到创纪录的新高时,以美国、加拿大为首的OPEC+之外的国家4月份原油产量已比年初降低300万桶/天。OPEC+之外国家6月份原油产量下降幅度可能达到400万桶/天。6月份,沙特宣布自愿再减持100万桶,阿联酋和科威特也作出了再另外减产的表态。这意味着沙特6月份的原油产量将比4月份低440万桶/天。预计2020年底,美国的减产量将达280万桶/天,是全球原油减产最大的贡献者,而沙特的减产量将为90万桶/天。

二、低油价对于中国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低油价和原油买方市场对于我国的有利之处表现为节约进口成本、降低物价和经济运行成本、提高中国的议价权。体现在:

       第一,节约油气进口成本。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对外原油依赖度高达70%,国际油价暴跌将会显著降低中国原油的进口成本。2019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为5.06亿吨,日均原油进口量约为1030万桶。在未来原油进口量与2019年持平的条件下,若布伦特原油的中枢价格从65美元/桶降至40美元/桶,则中国将每年节省925亿美元的进口成本。而且,东亚地区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价格是与原油价格联动的,油价暴跌必然会导致LNG价格大幅下降,这也会节约中国LNG的进口成本。

       第二,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和经济运行成本。原油是基础性和战略性原材料,其价格变动将通过产业链条传导至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油价下跌将会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下调,从而降低物流业、工业和运输业的运行成本,推动国内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下降。同时,原油又是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材料,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化纤等,从而油价下跌将导致全社会价格水平下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在当前物价水平较高和国民经济受新冠肺炎冲击较大的情形下,国际原油暴跌有利于平抑国内的物价上涨压力,为政府出台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而且,鉴于中国贫油少气的禀赋状况,制造长期以来受制于较高的能源成本,显然,油价暴跌将有利于改善中国制造的能源成本劣势,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第三,巩固买方市场格局,增强中国在国际油气市场的议价权。长期以来,中国等东亚国家因有着刚性的油气需求,议价权较弱,被迫接受“亚洲溢价”,支付较高的油气进口成本。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基本实现了全球原油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在发达国家的原油需求基本达峰的情形下,中国成为全球原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当前,在全球原油需求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严重萎缩的背景下,沙特和俄罗斯大幅增加原油产量,势必会加剧供需失衡局面,产油国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话语权将会增强,可以争取到较为有利的贸易条件,缩小甚至消除“亚洲溢价”。

       作为重要的原油生产国和最大的商品货物进出口国,稳定的原油供应和价格符合中国的利益。国际原油市场剧烈震荡和油价暴跌对于中国的不利之处体现为原油供应和价格的波动风险上升、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和可再生能源受到冲击、不利于经济金融稳定发展。

       第一,加大全球原油供应和价格的波动性,增加中国原油供应不确定风险。体现在:一是油价暴跌将导致石油上游勘探开发投资下降,部分高成本石油商将因持续亏损而退出市场,势必致使未来原油产量下降和价格上涨。作为主要进口国,中国的利益在于原油价格的稳定性和可接受性,而不是短期不可持续的低价。沙特和俄罗斯之所以选择打价格战,一个主要动机是利用自身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挤出美国页岩油等成本较高的生产商,迫使其削减投资或关闭产能,并待高成本产商退市后,再逐步调升原油价格。二是加剧部分产油国的经济困难,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和政局动荡,加大原油供应中断风险。油价暴跌会导致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委内瑞拉等产油国的出口收入和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使其经济雪上加霜,进而加大社会冲突和政局动荡风险,引发原油生产和运输的中断。

       第二,对国内石油勘探开发投资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增储上产目标的实现。由于资源禀赋较差,国内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国外同行,油价暴跌将会导致其利润和现金流大幅下降,削弱其进行页岩、深海和内陆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能力,并进一步影响物探、钻井、井下作业等设备制造公司和油服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显然不利于石油增储上产、降低对外依赖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维护中国原油供应安全。

       第三,降低太阳能和风能的经济性,不利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转型。原油价格暴跌,将会连带导致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大幅下跌,从而显著增强了化石能源相对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竞争力,会导致化石能源需求增加,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能源转型的推进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中国是太阳能和风能设备的制造大国,油价下跌将会导致国内外厂商对相关发电设备的需求下降,不利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第四,引发全球经济和金融震荡,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原油是大宗商品之王,兼具商品、金融和地缘政治多重属性。原油价格暴跌通常伴随着市场信心丧失、股票市场大跌、经济恐慌预期和地缘政治博弈,且这些现象之间互相交织、互相作用。显然,油价暴跌不利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不利于中国的出口需求增长和经济稳定发展。

三、应对之策

       中国应利用供给过剩和低油价的契机,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商谈调整从中东进口原油的基准价格,降低迪拜阿曼原油的计价权重,增加布伦特原油和上海原油的权重,支持石油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快油气替代煤炭进程。

       第一,利用低油价的契机,加快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量。在当前中美政治经济竞争加剧,国际环境出现较大不利变动的情形下,中国应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以防范石油供给中断风险。相较于石油进口和消费量,目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水平较低,待今年三期储备工程完工后总容量将为5亿桶,预计储备能力仅为50天左右进口额,距国际能源署的90天进口额的“及格线”较远,也远低于美国20亿桶和日本9亿桶的储备容量。中国应利用低油价的契机,加大战略石油储备力度,并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工程建设,目标储备容量宜提高至10亿桶。同时,政府应支持国有石油企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商业石油储备。

       第二,商谈调整从中东进口原油的基准价格,降低迪拜阿曼原油的计价权重,增加布伦特原油和上海原油的权重。目前,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基准价是迪拜交易所的中质含硫的阿曼原油,价格明显高于轻质低硫的布伦特原油和WTI,致使中国企业原油进口成本长期偏高。当前,中国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自身市场体量的优势,与沙特等中东产油国商谈调整原油进口基准价,减少迪拜阿曼原油的计价权重,增加布伦特原油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的权重,逐步消除“亚洲溢价”。同时,中国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原油进口采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第三,支持国内的石油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适度加快油气替代煤炭进程。实现增储上产目标,维持国内石油产业的稳定发展,对于降低对外原油依赖度,提升中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中国应继续完善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适度隔离国内外的石油产业,尽量减少国际低油价对于国内石油产业的负面冲击。利用低油气价格环境,适度加快石油和天然气替代煤炭的进程,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推动光伏、风电、核电等替代能源的发展,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减轻原油供给冲击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推动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