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人民币汇改又下一城
2015-09-15 11:22:00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研究室国际投资研究系列(IIS)讨论稿,2015年9月15日

Policy Brief No.201516

人民币汇改又下一城

张明

  当前距离2005年7月汇改已经有10年时间。这10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约30%,人民币名义与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超过50%。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已经明显纠正了中国的经常账户失衡。2011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与GDP比率已经连续四年低于3%,这意味着当前的汇率水平与均衡汇率水平已经相差不远。但从2013年下半年起,受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以及加息预期影响,美元有效汇率显著升值,而在此期间,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造成人民币有效汇率在过去两年内升值过快。从汇率市场价与中间价的偏离状况来看,从2014年第二季度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高估。

  因此,2015年8月中旬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是对过去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高估的纠正,这既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过快对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也有助于释放人民币汇率存在的贬值压力,从而起到改善汇率运动预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央行提出要对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改革,未来的中间价会更多地参考前一日的汇率收盘价。

  笔者认为,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日上下2%的日度波幅已经足够。如果充分利用这一波幅(而不干预汇率中间价的话),则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一周5个交易日内就能升值或贬值10%。因此,未来汇改的关键并不在于继续扩大日度汇率波幅,而在于改革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一方面让其变得更加透明,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抑制汇率大起大落,也即防止超调。

  为了让中间价形成机制变得更加透明,央行有两种选择。选择之一,是干脆让汇率中间价直接等于前一日汇率收盘价,这样可以使得外汇市场价格变得更加连续,优点是透明度极强,但缺点是央行不能再对中间价形成进行任何干预,而汇率波动可能大起大落。选择之二,是公布每个做市商银行的报价,以及公布央行计算中间价的具体过程。这样既能增加中间价形成机制的透明度,又能在反应市场供求的基础上控制汇率的过度波动。

  一旦中间价形成机制变得更加透明,那么央行对中间价的日常干预自然会下降。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来维持人民币兑主要货币的汇率稳定呢?笔者认为,设立年度宽幅汇率目标区的做法将是非常合理的选择,例如年度上下7.5%的汇率波幅。当汇率处于这一波幅内部时,央行不进行任何干预。只有当汇率即将触及目标区上下限时,央行才入市强力干预。这种年度宽幅目标区有助于兼顾汇率变动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最后,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充分市场化,以及在市场接受并熟悉这一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之前,中国政府应该审慎开放资本账户。否则,资本大进大出可能引发的汇率超调,很可能导致央行重新开始大规模干预汇率,导致汇改进程的停滞甚至逆转。

 

 

  (笔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

 

  

  责任条款:本报告非成熟稿件,仅供内部讨论。报告版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本报告仅代表研究人员的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