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际金融秩序或迎新平衡
2014-07-18 11:05:34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RCIF)讨论稿,2014年7月18日

国际金融秩序或迎新平衡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意义评析

熊园

       2014年7月15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正式对外宣告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至此,占世界人口42.6%、占全球经济总量21%和过去十年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50%的金砖国家有了首个跨区域的国际金融组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亦成了首个国际金融组织总部的所在地。最重要的意义和信号,是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提升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此外,也将重构国际货币格局,推动金砖国家货币特别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当然,也应看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其实质性作用尚有待时间检验。

       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至今,国际金融秩序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体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国际支付清算体系、国际信用卡组织等决定全球金融规则的机构由欧美国家所把持,全球的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等也是欧美国家保持绝对领先。但种种迹象表明,现行的国际金融秩序已经走到了亟需改变的关口: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2010年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至今仍未落实,2012年以来美国的量化宽松(QE)政策导致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持续动荡。

       随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日益上升,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在全球经济格局日益变化的形势下,国际金融秩序理应得到金砖国家更为深入的参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设立,表明一个合作框架不断完善的金砖机制已然成型,这将有助于打破现行的国际金融秩序,改变金砖国家全球融资时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严重依赖,同时也将推动世界银行和IMF的改革。金砖国家也将以金融资本这一切入点,未来实现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中所表示,这是金砖国家合作进程中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成果,体现了金砖国家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政治意愿,不但有助于提高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能够造福我们和发展中国家人民。

       对中国来说,参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设立,并且总部最终设在上海,也将直接强化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程度。随着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将在全球特别是亚洲和新兴市场发挥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也正着力提升自己的全球影响力,并初步构建了中国参与主导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体系,包括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而“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也将助力我国走向国际金融秩序新舞台的中央。

       此外,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也有望重构国际货币格局,并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回顾国际货币格局的演变历程可知,一国货币地位与其经济实力休戚相关,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国际货币格局变化过程背后是长时期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但两者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美国经济早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反超英国,并在20世纪初全面超越英国,而美元直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之后才最终取代英镑奠定其霸主地位。同样的,中国经济总量也自2010年以来位世界第二,人民币却至今是全球前五大经济体中唯一不被用来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货币。

       细究之下,经济实力之外,依托政治、军事、科技等构建的国际金融秩序更是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关键因素。美元的经历正是如此: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聚集了大量世界财富,奠定了美元背后的经济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构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为美元经济和美国的金融市场提供了技术载体。

       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和2010年发端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在重创发达国家经济与金融系统的同时,充分暴露了单一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已经不再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国际货币格局的长期趋势是“去美元化”和多元化,以人民币、卢布等为代表的金砖国家货币将在未来国际货币格局不断崛起。

       值得指出的是,不单单是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欧元区国家也呈现了 “去美元化”趋势。自1999年1月1日正式流通以来,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并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货币,也是当前美元霸主地位的最有力挑战者。但经过了15年的发展,欧元并未对美元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世界上大部分跨境贸易仍是以美元计价,全球央行的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超过6成,外汇市场中涉及美元的交易也高达80%。2014年6月30日美国司法部对法国巴黎银行处以89.7亿美元的巨额罚款(该行被指控2002年至2012年期间为遭受美国制裁的苏丹、伊朗和古巴三个国家转移了上百亿美元资金),或将成为欧元区“去美元化”的导火索,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2014年7月7日召开的欧盟财长会议上,如何提升欧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问题首次被列为议题。在欧洲“去美元化”的过程中,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迎来新机会。

       然而,应该认清的事实是,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只是金砖国家间试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迈出的第一步,象征意义已然具备,实质性效果却尚需观察。

       一方面,现行的国际金融秩序意欲打破绝非易事:美国的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实力目前仍高居世界之首,其他国家还很难超越,美元的主导地位在中短期内(至少是10年到15年)也将继续得以保持。此外,已有经验也预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前景将并不乐观,如亚洲开发银行虽已经运行近50年,至今还是未能撼动美国所主导的世界银行和IMF的地位。

       另一方面,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能否顺利运行也是不小的考验。根据协议安排,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初始资本将由五国平均出资,总部确定落户上海,行长实行轮值制,任期5年,印度将成为首任轮值国,代表董事会将由五个国家派出财政部长或者央行行长担任,俄罗斯是首任代表董事会主席。不难看出,这一安排是五国博弈和均衡的结果。由于五个成员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自诉求也各不相同,如南非的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或是其最大的需求。与此同时,五国目前都处在经济增长期,相互间竞争和贸易摩擦将加速,利益纠葛也将成为五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声明:本报告非成熟稿件,仅供内部讨论。报告版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