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克思主义不平等理论与世界政治变迁
2021-05-05 17:46:00

《世界政治研究》2021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不平等理论与世界政治变迁

  欧阳向英

  观念往往是被塑造的结果。作为知识分子,我们的观念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了思想史影响。因此,笔者首先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不平等理论进行梳理。通常,我们对不平等的划分有经济不平等、政治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文化不平等,等等。从思想史角度梳理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主线应该是机会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以及相应衍生出来的政府干预合法性问题。

  不平等是21世纪的热门话题。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上以“不平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都是非常之多的。为什么它会成为21世纪的热门话题?以前没有不平等吗?事实不是这样。不平等自阶级社会出现以来一直存在,但在21世纪不平等的程度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有大幅增长。财富越来越向顶级富豪集中,使得不平等已经成为一个毒瘤,不仅对个人,对国家,甚至对整个国际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考察不平等问题,需要先来考察不平等的含义。正如阿玛蒂亚·森所言,不平等思想既非常简单又非常复杂。不平等作为对平等的否定,我们往往只是从印象和常识出发做一个模糊的判断。笔者从平等开始梳理不平等,因为平等是不平等的前概念,只有把平等先考察清楚了,才能知道在什么语境下思考不平等的问题。

  对平等的讨论涉及从人权到法律,以至经济社会的内容,是经过一个历史演化过程的。比如柏拉图认为人就不应该平等,霍布斯就认为人应该平等,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是相互平等的,社会就乱了,所以说我们要让渡一部分权利给国家。柏拉图和霍布斯看起来好像说的是两回事,一个说人不应该平等,另一个说人应该平等,但实际上他们说的是一回事,因为他们一个是在为抽象的贵族做辩护,另外一个是在为抽象的国家做辩护,人都是在更低级的意义上是平等的。人权也是一样,洛克先提出人权平等,到《人权宣言》的时候,人权平等这个观念就得到了加持。孟德斯鸠明确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后来的思想家又赋予了经济社会的内容。可见平等观念有一个变化过程,同时在这里有非常多的争议。但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多数思想家都认同法律平等、机会平等,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天赋、法律、人权等平等,但是对结果、事实平等大家有争议。20世纪以前基本认为结果平等是不应该的、是不正义的,事实上的平等是人为拉齐,是不对的。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传统平等观念发生了演变,我们明显看到思想史的链条。从边沁到庇古,到凯恩斯,到罗尔斯,他们实际上对于平等的观念,从前提平等、过程平等,逐步探讨到了结果平等。凯恩斯认为国家要对经济社会进行干预才能平等,罗尔斯也是这样的,既坚持机会均等,也要求对结果的不平等加以限制,但是他们这些观点遭到了保守主义思想家的反对。从概念的梳理可以得到两个总结:

  第一,从承认机会平等到要求结果平等,在个人无法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势必会为国家和政府干预敞开大门,这会损害资产阶级的自由原则。

  第二,无论新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都反对过程的不公正、机会的不均等,说明这已经是现代政治的底线。但是对于结果的不平等,到底是真正的不平等还是真正的平等,到现在为止,资产阶级思想家仍无法达成共识。可见结果的不平等才是我们研究平等问题的焦点,与之相应的,政府干预的合法性问题也成为现代政治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不平等理论的核心就是对结果平等或者结果不平等以及政府干预合法性的回答,不仅重视过程平等,也重视结果平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阐释和解决不平等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这里有一个关键节点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之后,通过社会主义实践,不平等观念,或者说导致通往平等的路径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列宁是中间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因为他在理论上与马克思如出一辙,但在现实性上有所推进。他认为,国家只有通过计划经济干预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平等。列宁的不平等理论在苏联经济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实践,斯大林对这个理论也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一直到去世之前,他都认为商品流通会对共产主义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应该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引进商品生产的观念持续进行了二十年的思想争论。苏联很多经济学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争论,争论的结果就是行政命令式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要让位于市场作用的经济核算制的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不平等问题让步于经济发展,因为如果经济停滞,谈平等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对待不平等问题上,我们国家刚开始更加重视结果不平等,所以毛泽东同志提出要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工资大体平均、略有区别,可见这是要对不平等的结果进行人为设计,通过制度设计把不平等最大限度地消灭掉。后来到了改革开放的时候,国内的不平等问题很突出了,邓小平同志说,最终要达到平等的结果,但是不平等问题要通过发展慢慢解决。我们的思路于是从改革开放时期,就把不平等问题置换成了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又逐步打开了国门,这就出现了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问题,因此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更加突出了。中国在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链条当中,无论从生产角度还是从价值链角度,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样的问题就突出出来了。这个时候西方左翼学者对不平等理论的探索,可以对我们有一定帮助和借鉴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沃勒斯坦和阿明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在探讨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融入了资本主义体系之后,如何产生不平等的。他们总的结论是,政治上的不平等导致不平等交换,导致不同国家经济地位不平等。托马斯·皮凯蒂认为资本收益率明显而持久地高于经济增长率这一事实,是推动财富分配更加不平等的强大动力。这个结论既对国内的不平等有理论解释意义,也对国际不平等有理论解释意义。

  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不平等理论,在国内的根源指向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国际根源指向的是帝国主义与新兴独立国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就是更具行动力,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简略讲一讲经济不平等与政治变迁,因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来都不是局限在理论框架之内的,从来都是要对社会进行变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巴黎公社,很显然这是对经济不平等的第一次最有组织也最有成效的抗争。十月革命和中国建立社会主义,都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旨在消除剥削和不平等的一系列斗争的成果。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制度设计解决不平等问题还是通过经济增长解决不平等问题,就成为在实践中凸显出来的关键性问题。实际上改革开放后中国采取的是后者,就是通过做大蛋糕解决不平等问题,但是在国际上怎么办呢?国际上我们也能通过做大蛋糕解决不平等问题吗?包括我们提出来中国经济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这个结构性问题要通过提质升级解决,这就说明了我们是要通过提升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来解决这样的不平等问题。这就引起了美国对我们的警觉和打压。从《中国制造2025》引发出来的贸易战、舆论战、科技战、金融战等混合战争,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不平等是无所不在的,追求平等的道路非常漫长。同时,不平等运动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即它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很显然能看到费边的社会主义,还有社会民主主义对于福利国家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福利国家到现在为止主要出现在欧洲,三种类型的福利国家,虽然一方面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多样性,但是另一方面允许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解决失业、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困等社会问题,笔者认为从它的制度产生到逐步完善,可以看出工人阶级争取平等的运动,包括社会主义思想,对福利国家的形成还是有一定推动作用的。与欧洲相比,美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始终比较严重。近年来从占领华尔街运动到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包括桑德斯、拜登等都持有一种比较左倾的观点,不平等在美国有可能预示着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

  制度比较经济学的发展曾经促使人们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互补是否可能。如果资本主义也承认政府干预或者调节模式,两种制度的相互理解就容易得多。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新自由主义或者刚才提到的福利国家等模式,都是资产阶级对结果平等的一种承认,或者说是对政府干预模式的一种承认。美国为什么还要坚决认为这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挑起跟我们的意识形态战争呢?笔者认为,这里很显然不是思想之争,而是利益之争。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怎么办?笔者认为中国现在的做法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做法,我们并不是看到不平等之后就要把现有国际秩序推翻,而是仍然希望通过把全球市场蛋糕做大,使世界各国人民分享经济发展红利,这样一种思维模式能够体现中国人“和”的观念,但却不是西方零和博弈思维所能理解的。当特朗普政府把针对中国的政府干预模式,或者说对平等结果的要求,视为一种对立面的时候,他可能忽视了美国国内也恰恰存在这样的呼声。对于中国来讲,如何化解目前的困境?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当然是一种胸襟博大的主张,但是在现实性上如何把握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尽量延长改革开放的窗口期,在与资本主义世界共同的舞台上发展壮大自己,对中国仍是一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