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消失”的房地产周期
2019-08-14 08:42:00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立晟宏观经济分析”2019年8月12日

  “消失”的房地产周期

  肖立晟 杨晓

  根据我国房地产总需求的测算并参考美国的相关经验,我们认为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房地产周期仍然存在,但持续时长会逐渐从短期(3-4年)过渡到中长期(8-10年)甚至超长期(10年以上);二是房地产市场可能经历长期的缓慢上/下行,本轮房地产周期的下行可能持续至2022年左右;三是房地产市场走势与整体经济走势分化,但缓慢积累的房地产泡沫可能成为衰退的源泉。

  (风险提示:新增人口不及预期)

  均衡是经济学中最重要、最常被讨论的概念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鲜少观察到均衡的存在。因此我们的视角转向了稳定的、具有规律的周期理论,而当稳定的周期现象也消失后,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各种或大或小、或内生或外生的冲击下,周期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

  中国经济周期必然要从房地产周期着手,房地产周期的变动影响经济周期走势。

  中国房地产周期真的消失了么?房地产周期和经济周期是否还同步?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估算以及参考美国的历史经验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长期房地产需求测算

  中长期房地产需求主要取决于人口、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均居住面积的改善等相关指标。在此我们先给出人口数量、城镇化率以及人均居住面积的预测,进而估计房地产需求的四个组成部分:城镇化需求、二胎需求、结婚需求以及改善性需求,最后将四部分加总并调整得到对未来房地产总体需求的估计。

  (一)人口数量、城镇化率与人均居住面积预测

  人口数量预测:本文使用了IMF和联合国的估计数据,IMF人口预测使用中国统计局的发布数据,IMF预测中国可能于2022年达到人口峰值,而联合国对于中国人口总量存在一定高估,其对于人口数量的统计大概高于国家统计局数据3000-5000万人左右,联合国估计中国人口峰值可能于2029-2030年出现,学术界对于人口峰值和上下限的预测也都位于二者估计的区间内。本文我们使用IMF的估计数据作为人口预测的下限,联合国估计数据作为上限进行估算。

  城镇化率预测:我国2018年的城镇化率为59.58%,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提出,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目标为70%。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城镇化率60%-70%时城镇化进程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当城镇化率超过70%时则会显著变慢,而城镇化率从接近60%提升到70%各国时长为:美国15年左右,日本12年,法国11年,韩国7年,且在该进程中各国城镇化率增长都较为稳定(可以看出近似为线性增长),因此本文预计2019-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会稳步上升至70%。

  人均住房面积预测:除美国外,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居住面积均在35-50平方米之间,根据我国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已达39平方米,未来提升空间相对较小,因此我们估计至2030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将会稳步提升至45平方米。

  (二)未来房地产需求估算

  1、城镇化需求:人口拐点决定下行压力

  城镇化需求大致等于当年新增城镇化人口与当年人均居住面积的乘积,考虑到当年新增城市人口购房需求的释放可能存在一定滞后以及住房自有率等问题,我们在此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城镇化需求:

  T年的城镇化需求=T年城镇新增需求人口*T年人均住房面积

  T年城镇新增需求人口=T年新增城镇人口*0.3+(T-1)年新增城镇人口*0.1+(T-2)年新增城镇人口*0.1+(T-3)年新增城镇人口*0.1

  按照IMF与联合国对于总人口的不同估算,我们可以大致得出未来中国城镇化需求的区间。

  中国的城镇化需求在2010年后震荡下行,2015年有所反弹,2016-2018年几乎没有增长,这也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大致相同。受到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双双放缓的影响,2018-203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城镇化需求将会逐渐走低,降低程度与我国人口总量拐点时间呈明显关系:未来人口总量拐点出现时间越晚,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越小,若按照联合国2030年前后出现拐点的预测,我国城镇化需求可能于2019-2022年有较大下行,2022-2030年下行压力得到一定缓解。

  2、二胎需求:稳中有降

  二(三)胎需求作为家庭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同样也是刚需的一部分,自从我国2011年放开单独二胎以来,我国的二胎需求便一路走高,2016年全面二胎放开后更是有了大幅增长。然而随着育龄妇女的二胎意愿在5年内逐渐释放完毕,二胎总量以及新生儿中二胎占比均会回落至稳定水平。对于二胎需求的测算与城镇化需求类似,公式为:

  二胎需求=城镇二胎数量*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其中当年二胎数量的计算公式为:

  城镇二胎数量=总人口*出生率*城镇化率*新生儿中二胎占比

  2012-2017年我国出生率在12‰-13‰间波动,但2018年大幅下滑至10.94‰,忽略此特殊情况并与日本、韩国对比发现,日本生育率于1981-1990年间由13‰下降至10‰,之后于9‰-10‰之间长期波动,韩国情况与日本类似,生育率于1999年的13‰下降至2007年的10‰,因此我们预测中国的生育率未来可能会在9‰-10‰间波动。

  根据我们的计算,受到2016年全面二胎放开的滞后影响,2017年全国新生儿中二胎占比大致为59%,随着育龄妇女二胎意愿的逐渐释放,该比例或将在2022年降至50%左右的稳定水平。

  根据测算,我国的二胎需求在2001-2013年之间增长较为稳定,2013至2018年随着政策的放开该需求爆炸式上涨,但未来在生育率下行及二胎占比下行的叠加影响下,二胎需求或在2亿平方米附近波动。

  3、结婚需求:缓慢下行

  每年新增房地产需求中结婚购房需求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经济学上对于结婚这一社会问题并无过多探讨,在此我们使用一种简单的方式估计未来十年的结婚人数,即通过对20-34岁这部分结婚主力人群的人数测算来间接的预测未来的结婚人数,进而完成对结婚需求的测算。

  我们根据已知人口结构预测未来的20-34岁年龄段人数,例如2019年20-34岁年龄段的人数大致等于2009年10-24岁年龄段的人数,而这一数量是已知的,在此我们使用这一方法估计2018-2030年每年20-34岁的人口总量。

  数据显示,我国20-34岁这一年龄段的总人口数与每年新增的结婚人数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在未来或随着平均结婚年龄的上升而减弱,但仍然存在。根据我们的估算,2017年全国20-34岁总人口数大致为3.19亿人,同年结婚人数为1746万人,而到2030年全国20-34岁总人口数在2.22亿人左右,下降了30%,我们预测2030年全国结婚人数为981万人,结合平均结婚年龄的上升以及其他因素,这一估计也较为合理。

  因此,我国房地产的结婚需求为:

  结婚需求=结婚人数*城镇化率*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可以发现,我国房地产的结婚需求自2005年开始快速攀升,但在2013年前后急转直下,未来也大概率缓慢下行。

  4、改善性需求:稳步增长

  改善性需求主要集中在棚改需求以及拆迁折旧需求两方面,但棚改的政策属性以及拆迁折旧需求的模糊性均为我们的估算和预测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此我们简单使用每年城镇总居住面积的2.5%作为该部分需求的测算,即

  改善性需求=总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

  测算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均居住面积的提高,改善性需求一直稳步增长,但改善性需求的释放可能随着棚改政策的影响而产生时间上的提前或滞后。

  5、总需求估算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于我国住房需求四大部分的测算,但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各个部分需求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各部分需求之间存在的重叠(例如,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来说结婚通常意味着需要购买城市商品房作为婚房,这就导致了结婚需求与城镇化需求的重叠,等等)。为了排除重叠因素导致的需求高估,我们将四部分需求加总的0.7倍作为实际需求的估计值,最后的估计结果如下。

  将我们所估算的总需求与每年商品房的实际销量对比可以看出,在2005-2015年之间二者相差不大,而2016年开始实际销量高于估算总需求,在此我们认为是由于棚改数量大幅上升带来的短期需求上涨。我国的棚改数量从2013年的304万套上涨至2014年的470万套,随后且在2015-2018年保持在580-600万套。但未来棚改政策的收紧以及货币化安置比例的降低使得这一现象并不能持续。

  总体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短期内依旧疲软,2022年后受到改善性需求的拉动可能开始缓慢回升。未来十年,在人口因素(老龄化日益严重,出生率一路下行)、社会因素(结婚率持续走低)以及政策因素(棚改、限购等政策趋严趋稳)的三重压力下,我国房地产的总需求大概率会步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即使按照最乐观的方式估计,未来的房地产总需求仅可能出现小幅上涨。接下来,为了探究房地产周期消失后房地产市场是否还存在运行规律,我们研究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运行状况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借鉴意义。

  二、美国的房地产周期

  (一)1960年后美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至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长期的繁荣发展,虽然金融危机后发生了较大的衰退,但自2009年中触底以来至今也有10年的稳定增长。与中国之前为期3-4年的房地产周期不同的是,近些年来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短周期现象,但若将视角延伸至更长时间跨度,我们发现美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样有着与中国之前相类似的情况。

  可以看出,美国在1961-1975年间同样出现了三个明显的为期4-6年的房地产短周期,自此之后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周期,但涨跌幅度与持续时长等方面均与之前有较大差别。仅从现象上的论证显然不足以为我们的借鉴提供参考,不过结合一些其他的因素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该时期内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运行与我国之前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

  人口方面,美国在1961-1975年同样经历了出生率与人口增长率的大幅下降。其中出生率从1961年的23.3‰下降至1975年的14.6‰,人口增长率从1961年的1.66%下降至1975年的0.99%。新增人口的减少带来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大量下降,同时也使得房地产市场短期波动加剧。而当人口因素逐渐稳定后可以发现,美国的房地产周期被明显的拉长,1975年至今仅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衰退。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此期间也出现了放缓。其城镇化率从1960年的69.9%提升至1970年的73.6%,但1970年至2010年的四十年间城镇化率仅提升7.1个百分点,至80.7%。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在人口增长减速、新生儿减少、城市化放缓的综合作用下,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也开始随之减速或下滑。而当需求不再大幅增长后,房地产市场是否还存在某些规律性,其与整体经济的关系又有怎样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二)美国房地产短周期消失后的经验

  当我们反观1975年至今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同样也会发现周期的潮起潮落,只是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

  首先,周期持续的时间明显拉长。1975年之前,美国的三次房地产房地产周期持续时长分别为6年、4年、5年,而当1975年后的三次周期的持续时长分别为7年、9年和19年,且2009年前后开始的本次周期尚未出现衰退迹象。

  其次,“慢牛”与厚尾现象并存。1975年之前的三次周期均呈现了“快上快下”的特点,即每次周期上涨与下降阶段较快且对称,而1975年后这一现象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长期的厚尾(如1983-1990年)和慢牛(如1990-2005年)现象。

  最后,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逐渐减弱。1980年后美国经济经历了四次衰退(1981年、1990年、2001年和2008年),而房地产市场仅经历了两次,而在此之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与整体经济的走势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

  三、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预测

  根据本文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需求的测算发现,中国房地产总体需求快速上涨的阶段已经结束,未来总需求将趋于平稳。而美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样经历了房地产需求趋于平缓的过程,与此对应的是其房地产周期拉长且与整体经济走势脱节,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作出以下几点预测:

  首先,房地产周期仍然存在,但持续时长会逐渐从短期(3-4年)过渡到中长期(8-10年)甚至超长期(10年以上)。

  其次,本轮房地产周期的下行可能持续至2022年左右。在地产调控政策的收紧以及新增人口减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总需求短期内仍然承受较大压力,未来改善性需求的缓慢上涨或拉动整体需求上升。

  最后,房地产市场走势与整体经济走势分化。在房地产需求不再快速上升后,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相应减小,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房地产市场对周期复苏的影响可能由主动变为被动,长期“慢牛”中所积累的泡沫可能是触发经济衰退的源泉。

  (感谢李枭剑对本文的贡献。作者肖立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杨晓为太平洋证券宏观分析师。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立晟宏观经济分析”2019年8月12日。)